回顾202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呈现出鲜明的细分化特征,尤其是在10-15万元区间,各类车型百花齐放。
在这一价格段,合资品牌如轩逸、卡罗拉和朗逸等紧凑型轿车稳居市场主力,自主品牌H6、CS75、博越等SUV则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逍客、缤智等合资小型SUV也分得一杯羹。无论是轿车还是SUV,各车企均有机会通过努力争夺一席之地。

然而,到了2024年,10-15万元市场的占比依然高达33%,成为各大车企竞相布局的重点领域。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细分市场却逐渐成为众多车企难以突破的壁垒。
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42.7%。但在10-15万元区间,头部效应显著加剧,前期布局不足的车企显得尤为被动。
01 一块难啃的骨头
本文统计了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期间,售价在10-15万元区间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并选取了前11名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几个显著特点:品牌高度集中、越级车型较少、整体销量平平。
从品牌分布来看,比亚迪凭借4款车型遥遥领先,占据了前11名总销量的半数以上。吉利银河、小鹏表现突出,广汽和长安则保持稳定发挥。

从车型类别看,大部分仍为紧凑型级别,仅比亚迪两款新车型达到中型车尺寸。这或许表明消费者对车型大小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再看整体销量,与2020年同期相比差距明显。彼时,该细分市场的头部车型月销普遍超过3万辆,而如今月销2万辆已是顶峰,多数车型甚至无法突破1万辆大关。
例如,长安旗下两款车型虽进入前十,但销量表现并不突出。相比之下,小鹏MONA M03凭借组合辅助驾驶功能脱颖而出,成为榜单中的亮点。

吉利银河两款车型同样表现不俗,主要得益于其产品力接近头部品牌,且在空间或价格方面具备优势。这种精准定位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那么,为何10-15万元区间新能源发展较为缓慢?一组数据或许能解答:今年1-4月,在A级车市场,传统能源销量占比为69%,新能源仅为31%。这意味着近七成消费者仍选择燃油车。
原因在于,首次购车人群更看重车辆的长期使用价值、便利性和保值率。此外,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续航与补能存在焦虑,加之技术成本与价格平衡不足,导致性价比难以打动消费者。
02 挡不住的新车洪水
尽管市场难度加大,但车企显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供应链成熟、智能化技术进步以及生存压力,促使车企不断推出新产品。
今年以来,多款新车相继上市,包括吉利银河星耀8、零跑B10、哈弗枭龙MAX二代、海狮05EV等。甚至连合资品牌也加入战局,如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长安马自达EZ-6等,价格甚至低于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

这些新车型以越级配置冲击原有价格带,如“531”车型(5米车长、3米轴距、15万元以内),极大丰富了市场选择。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多元化的体验。
对于车企来说,竞争愈发激烈。自主品牌依托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持续创新,而合资品牌则凭借供应链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试图重新定义这一市场格局。
可以预见,未来10-15万元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究竟是合资品牌凭借品牌底蕴与价格逆袭,还是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与性价比突围,答案仍有待时间验证。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