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底的到来,部分车企陆续发布了2024年财报,同时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数据。通过对19家主流车企的财报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车企业绩整体呈现出三大趋势:头部自主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传统国有车企加速转型但尚未企稳;新势力车企逐步从“规模换增长”转向“效率换利润”的关键阶段。
营收分化,利润格局重塑
对比各车企2024年财报,不难发现,车企间的业绩表现差异进一步拉大。其中,比亚迪以7771亿元的营收继续领跑行业,同比增长29%。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达402.5亿元,较上一年增加百亿元规模,增幅达34%。销量方面,比亚迪2024年实现427.2万辆,同比增长超41.3%,量价齐升带动收入和利润双增长,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
相比之下,上汽集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其营收仍居行业第二,达到6276亿元,但同比下滑15.73%。销量降至401.3万辆,比2023年的502万辆下降20.1%,较巅峰期缩水超过四成。这直接导致其盈利能力大幅萎缩,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141.1亿元暴跌至2024年的16.66亿元,跌幅高达88.2%。扣非净利润更是从盈利转为亏损,同比下滑达1.5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的强劲表现。吉利汽车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4%,达到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53.1亿元飙升至166.3亿元,增幅达213.3%,跃升至行业第二。长城汽车虽然销量仅微增0.21%,但营收同比增长16.7%,达到2022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26.9亿元,同比增长80.8%,排名升至行业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作为2023年的行业黑马,2024年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尽管其营收达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33.1%,但归母净利润却缩水至80.3亿元,同比下降31.4%。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下探以及费用投入增加所致。
谁在逆势崛起?
赛力斯成为新能源市场规模上涨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4年,赛力斯营收创新高,达到1452亿元,同比增长305%;净利润从2023年的净亏损24.5亿元扭转为盈利59.5亿元,同比增长342.7%。销量也同比增长96.98%,达到49.7万辆。
然而,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东风集团股份等传统车企仍在面临合资业务的掣肘,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进展缓慢,导致近两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例如,广汽集团2024年销量达200万辆,但归母净利润仅为8亿元,扣非净利润甚至创下近年来新低,亏损达43.5亿元,同比暴跌221.8%。
与此同时,华晨中国和北京汽车因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净利润腰斩过半。华晨中国净利润为31亿元,北京汽车净利润已降至9亿元。
海外市场成新增长极
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环境中,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营收增速、销量增量,还是毛利率表现,部分车企的海外业务已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关键引擎。
比亚迪2024年海外营收达2218.8亿元,同比增长38.5%,占比达到28.6%,成为拉动总营收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年报披露,比亚迪已在全球布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投入两艘自主滚装运输船运营。浦银国际预测,比亚迪今年海外汽车销量有望接近翻倍。
长安汽车同样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2024年海外营收达324.3亿元,同比增长56.1%,占总营收比重约20%。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26.2%,是国内毛利率的近两倍,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长城汽车的海外销量达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占总销量的36%,是自主车企中海外占比最高的企业之一。其“生态出海”战略正逐步落地,泰国、巴西、越南等本地化项目已进入运营阶段。
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理想汽车等新势力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尽管尚未形成大规模交付,但战略方向明确。例如,小鹏汽车已进入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市场,赛力斯也开始拓展海外渠道,零跑汽车计划通过合作方式进入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多个券商分析认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增长不仅体现在“量”的提升,更在于“质”的飞跃。本地化生产、品牌推广和全价值链能力建设正成为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尽管全球车市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并将依赖海外市场进一步拉动增长。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