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吉利」将是一个怎样的吉利?
在一周前(5月8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宣布了私有化极氪的意向(详见《极氪退市:回归一个吉利》),这一动作让业界对吉利未来的转型与整合充满期待。
01. 「一个吉利」的战略紧迫感
昨天(5月15日),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2025年一季度业绩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上,强调了「一个吉利」的紧迫性。「今天的合并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时间不等人,市场已经不会给我们容错的空间了。」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仅对完全控股的子公司进行收回,例如极氪,而像极星、路特斯、smart等非全资控股的独立公司,则不在此次整合范围内。这意味着「一个吉利」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单一实体,而是通过深度整合提升效率。
自《台州宣言》发布以来,吉利已相继完成了几何、翼真和雷达并入吉利银河,以及领克与极氪的合并。未来,极氪科技私有化后将成为吉利汽车集团下的事业群之一,与吉利银河事业群并列。
02. 一季报亮眼数据背后的整合成效
这场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一组组亮丽的数据为吉利的整合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度财报显示,吉利汽车总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随着新能源盈利能力的改善及规模效应释放,毛利总额达114亿元,毛利率为15.8%,较上年同期增长0.2个百分点。
桂生悦透露,此次一季报特别调整了会计准则,领克并入极氪带来的64亿元非现金收益并未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使得实际表现更为出色。在中国8家上市车企的一季度财报中,吉利和比亚迪成为仅有的两家营收增长的企业,且吉利净利同比暴增264%,远超比亚迪的100.38%。
然而,在营收规模和销量上,吉利仍需追赶比亚迪。对此,桂生悦表示,吉利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时间不等人,市场已经没有容错空间。」
03. 深度整合的背后逻辑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济环境,吉利汽车需要改变过去品牌分散的局面,将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桂生悦解释道。
此次整合不仅涉及人事权责的变化,还包括复杂的机构调整。新管理层成员悉数亮相,淦家阅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权责范围扩大至所有自有品牌;安聪慧接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运营;李东辉则转任副董事长,专注于投融资管理。
整合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效率与利益一致性上。一方面,依法合规的内部整合流程降低了效率;另一方面,不同品牌的员工激励机制差异导致利益不一致。尽管如此,吉利明确表示,极氪的研发团队将逐步融入整个吉利的大研发体系,形成类似中台的服务模式。
04. 整合成果初见端倪
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的效果显著。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极氪科技总营收220亿元,整车销售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6.1%。净亏损同比降低超60%,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实现盈利5.1亿元。综合毛利率达19.1%,其中极氪品牌毛利率为21.2%。
在成本控制方面,营销投入和管理费用大幅下降。去年一季度极氪销售费用为21.7亿元,今年降至20亿元;研发费用从去年四季度的39.1亿元降至29.1亿元,环比减少10亿元。销量方面,极氪科技集团一季度总销量达11.4万辆,同比增长21%。
05. 新能源转型与国际化布局
桂生悦指出,吉利汽车已实现新能源全面转型,一季度新能源产品销量达33.9万辆,国内渗透率超50%,稳居第一梯队。吉利银河系列单季度销量近26万辆,同比增长214%;燃油车方面,中国星一季度销量达33万辆,同比增长10%,成为自主品牌燃油车冠军。
不过,出口业务和新能源产品的营销服务仍是短板。吉利计划调整组织架构,推动新能源产品出海,并优化营销与售后服务。国际化目标包括中东市场达到5万台以上、泛欧及东欧市场全年目标15万-20万台、拉美市场打造5万台以上大市场,以及亚太市场打造第二个10万级区域。
06. 吉利留给行业的启示
作为行业变革的先行者,吉利通过极氪回归、四大品牌生态圈构建和全域AI技术整合,率先打破了组织边界,提升了资源效率。智能电动时代下,谁能率先完成这些关键转变,谁就能在存量博弈中占据主动权。如今,吉利已迈出重要一步,其影响正在行业中扩散。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