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让智能驾驶超越到老司机之上的要素,除了华为的强大实力储备厚度,还有一以贯之“以人为本”的态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如是说。
当汽车已然被公认为工业皇冠(参数丨图片)上的明珠,而智能化则被视作明珠最耀眼的光芒。如何丈量汽车智能驾驶的成功度?这依然离不开“人”的概念——智能驾驶的水平能否超越人类?这项技术又能否被广大用户接纳?
概括下来,技术维度能否“超人”,市场维度能否“接受于人”。
2022年,Waymo就用论文数据告知世人:Robotaxi在运行中可将事故减少80~90%。国内则有数据指出智能车辆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
然而,单方面数据无法让所有人都相信“智能驾驶可以超人”。何况还有过度营销透支智能驾驶公信力,守旧势力阻碍市场拥抱新科技。唯有从概念伊始就坦诚相告,并用深入浅出的表达,进行详尽的阐释,才能“破冰”。
2025年7月8日,中汽中心、华为、清华大学联合发布《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后文简称“《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这不仅是一次产学研协同的“正本清源”行动,让业内外的目光都穿过激进与守旧的迷雾看清真相。
《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应运而生,同时亦是为业界揭示,“超人”的根源恰恰在于“尊重人”,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锚点。
“中国希望智能驾驶技术能够走到应有的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上,带领整个产业快速向前,不要在这一轮全世界的竞争中落后。”华为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道出了智驾所承载的期望和巨大潜力。
让技术稳妥地走向消费者,不仅关乎龙头企业的引领力,更决定着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全球征程。
01
智驾正名:从概念混沌到定义清明
当《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在中汽中心报告厅的聚光灯下展开,华为、清华大学、中汽中心产学研三方联手,以正本清源之姿,驱散了事故与偏见引发的认知迷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智能驾驶在享受着科技之光美誉的同时,却也蒙受着双重阴暗势力的撕扯:一道是极左,某些厂商过度营销,夸大现有智能驾驶水平,误导用户,以致错误使用而酿祸患;一道是极右,抱残守缺排斥科技进步,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智能驾驶。极左激进惹祸,极右泛化放大,乃至殃及整个产业。
因此,从科普与传播的角度,给受众以最大的尊重——这是“尊重人”的第一步,也是智能驾驶水平“超人”的前提。
曾有品牌将LCC或者记忆领航包装为领航辅助驾驶,并冠名以“高阶智驾”。《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告诉我们,领航的行车辅助,不是LCC和ACC那种单一的功能,而是在行车过程中综合性的辅助。
曾有品牌强调智驾芯片算力达到多少Tops,等同于智驾水平。《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告诉我们,有些传播数字采用的是稀疏算力,在可进行剪枝(合并)运算场景下的计算能力,相对于稠密算力属于“注水猪肉”;而算力也不是智驾水平的唯一指标,更看重与算法的匹配、与传感器的协同。
以算力利用率标杆来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ADS营销总监汪意革解释称,由于华为采用全栈自研,芯片和算法同步提升;把高频用到的算子硬化到芯片里,性能进一步的提升,利用率可接近70%,而不少通用芯片利用率仅30%。这也是为何以稠密算力而论,华为智驾芯片更为突出的原因。
曾有品牌言必称大模型,《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告诉我们,人类驾驶数据和生成的智驾辅助数据,就是纯智驾辅助数据训练原生基模型,训练效果更好。
还有记忆泊车与自主泊车的差异、云端算力和车端算力的关系等等容易被混淆的维度,在《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面前都得到厘清。
这份白皮书从智能驾驶的概念与发展、技术架构和关键能力、赋能行业与场景、安全体系、产业环境与生态构建,以及发展展望等六大维度,分六个章节给出在市场端和消费端阐述和明晰的核心关键内容。
概念混沌,易被投机者钻空偷势,而一旦正本清源,中国汽车智驾将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02
安全,是最大豪华,也是最高效率
《道德经》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过于偏激的发展路线,往往欲速则不达。惟有始终以人为本,才能守正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华为的智能驾驶发展理念,始终将“人”作为价值观的核心。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之后,智能驾驶迎来高速增长战略机遇期。汽车公社基于国家智能网联中心提供的数据,统计出5月份城区领航辅助车型销量保持上升势头,TOP20总计182,725辆,环比增长18.1%,比上个月的环比增幅16.0%更高。
1月~4月分别为120,055辆、98,474辆、133,367辆和154,699辆,除了2月份存在小月和春节的季节因素,整体上一直保持上行态势,并且环比增速还有所提升。
但增长和发展不但要看销量和装车量,也要看质量和含金量。
华为之所以能够稳坐智能化技术龙头,正是由于价值观里始终强调“人”的要素。
首先,与“人”相关的“安全”,从来都是华为汽车智能化技术里的价值观底座。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余承东在多场鸿蒙智行发布会里反复强调,而这已经被不少企业所借鉴。
鸿蒙智行的汽车产品与品牌定位成功实现高端化,同时也具备卓越的安全性能,因而广受用户信赖。而华为也在孜孜不倦持续深耕智驾的安全性挖掘。
“华为智能驾驶截止目前累计的辅助驾驶里程接近30亿公里,”汪严旻在介绍华为的发展时,比起鸿蒙智行整车累计销量突破80万,他更强调技术从人的角度带来何种价值,“1.8亿次使用智能泊车辅助,超过200万次避免可能的碰撞……”
其次,在研发端,“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据汪严旻提供的数据,华为每年为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超200亿元,1万多人参与工作,而智驾领域占据近一半,此外还有推理和训练算力等方面隐性支出未计入。
第三,华为开发的智驾功能,不仅“类人”、“像老司机”,而且以人的习惯和控制权限为优先。
这体现在华为开发eAES等功能处处体现出“人最优先”,例如AEB优先级高于eAES,从细节上避免和驾驶员抢方向盘。这和部分厂商AES的优先级高于AEB,导致连续AES避让滥用与炫技形成了强烈反差。
安全,是最大豪华,也是最高效率。技术储备是“力”,价值取向是“心”。因此,华为eAES以1亿公里1次误触发率(白皮书4.2.2)领跑同类型功能,这不只是华为“用力”,更是“用心”。
随着鸿蒙智行产品将进入15~20万元主流价格带,这部分人群比原先鸿蒙智行用户更强调效率与成本,而安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最大的效率。
“安全的铁律不会变,慢即是快。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效率是相对概念,安全是绝对的概念。”汪意革如是阐释,而背后是华为一以贯之将人作为最核心的理念。
03
生态共进
汽车智驾能不能超越人类?
白皮书发布会期间,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汽车智驾可以“超人”,不过需要选择技术路线:视觉智驾只能像人,感知融合才能超人。
汪意革还拿围棋作比方,指出更先进的训练方法也有助于汽车智驾“超人”,“高质量的人类驾驶数据清洗以后再喂给AI,是人教AI,就是AlphaGo的理念。最牛的是AlphaZero,是AI教AI,而不是人教AI,只有发展到AI教AI才能超越人类,人教AI永远只是模仿人类,超越不了人类。”
不过,“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华为在晋身智能化技术龙头的同时,并未局限于“独善其身”,而是将“人”提升到宏观层面,协同整个产业构建生态、并行发展,对“人的宏观定义”投入“更为宏大的爱”。
根据《智能驾驶技术白皮书》5.2,智能驾驶生态链是一个涵盖技术研发、硬件制造、软件算法、整车集成、出行服务及政策法规标准的协同网络,主要包括上游技术提供商、中游车企主机厂和下游服务商组成。产业链近年来呈现“自上而下”逐步完善的态势。华为通过“芯-硬-软-云”构建全栈能力,应用于问界、智界等品牌车型。
华为智选车业务产品规划总监徐业健强调:“华为希望在智能驾驶技术里有所作为,想推进产业的发展。希望技术可以给每一个人带来收益。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进智能驾驶技术向前发展成熟的时候,安全是我们至关重要需要提倡的,我们一定会跟大家一起来携手,把我们安全的能力做到最好。”
深耕汽车智能化,华为为何要掌握完全的根技术?
“我们始终把这七个领域(智驾、智舱、驱动电动系统、车控系统、网联、车载光)从根技术开始做投入。”汪严旻解释技术独立,恰恰是从国家的层次去考虑。
华为的真正宏愿,绝非通过发展汽车智能化,让所有车企“依附华为”,或者只是“独善其身”的发展机遇。即便所有核心技术都握在手里,华为依然会通过生态链,带动数不胜数的关联企业共同发展;以自身在根技术上的突破为支点,撬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底座的整体跃升,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生态的协同共振,最终汇聚成推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实现历史性超越的磅礴力量。
“不依赖西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造核心利器,更是这根植于沃土的生态,才是中国智能驾驶对抗风雨、生生不息的最强屏障。
这份宏大的爱,本质上属于“以人为本”的外延。
从“为用户清晰精准描述智驾定义”开始尊重人,到技术功能以人为最优先,再到把所有汽车人装在心里、谋求共同发展,华为作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经深悉怎样才能持久攀高——始终“以人为本”。
“根技术是骨,生态链是血,而以人为本是心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不仅能目睹“智驾超人”的技术奇观,亦将见证中国汽车傲立世界汽车之林的大势壮观。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