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保时捷发布了一份让整个汽车行业震惊的财报: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要知道,就在一年前,这家百年豪车品牌的同期利润还有40.35亿欧元。更让人唏嘘的是,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6%,从曾经贡献全球30%销量的最大单一市场,跌落到仅占15%份额。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曾经加价几十万都一车难求的保时捷,为什么突然不香了?

销量雪崩:从加价神话到跌跌不休
保时捷的销量下滑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温水煮青蛙”。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创下9.57万辆的销量巅峰,当时经销商加价20万卖卡宴都是常态。但从2022年开始,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只剩5.7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只有3.2万辆,同比暴跌26%。
最惨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销量直接腰斩,同比暴跌42%,单月交付量跌破万辆大关,创下近十年最差纪录。有北京经销商透露,现在不仅不加价,部分车型甚至有10个点的优惠,”以前客户排队抢,现在销售追着客户跑”。
全球市场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交付21.2万辆,同比下降6%。曾经的利润奶牛Cayenne销量下滑22%,电动化先锋Taycan下滑10%,只有Macan靠着电动版勉强增长18%。更要命的是,营业利润率从14.1%骤降至0.2%,几乎到了盈亏平衡点。保时捷CEO奥博穆在内部信中坦言:”我们几十年来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如今已不再有效。”
电动化困局:起大早赶晚集的转型之路
要说保时捷没押注电动化,那真是冤枉它了。2019年Taycan横空出世时,可是被吹成”传统车企对抗特斯拉的希望”,上市第一年就卖了2万辆。但五年过去,Taycan的光环彻底褪色,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仅交付1.26万辆,同比下滑10%。
问题出在哪?一位Taycan车主的吐槽很有代表性:”驾驶体验确实棒,但车机系统跟国产电动车比,简直像在用诺基亚。导航不会躲避拥堵,语音助手连’打开天窗’都听不懂,更别说自动泊车了。”这可不是个例,第三方调研显示,30万-50万元价格区间消费者中,超70%把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列为购车核心考量,而这些正是保时捷的软肋。
更致命的是战略摇摆。今年9月,保时捷突然宣布大幅调整产品战略,重新向燃油和混动倾斜,放慢电动车步伐。原定于2030年代推出的电动平台研发计划被搁置,连原本纯电旗舰SUV项目都改成了先推燃油版。这种”急转弯”直接导致31亿欧元重组成本,相当于把今年利润的77倍都填了进去。
对比一下比亚迪仰望U8的横空出世,82.8万的售价照样卖爆,靠的就是”原地掉头””浮水脱困”这些保时捷想都不敢想的黑科技。当中国品牌用”技术平权”打破性能神话,保时捷的电动化之路就彻底走歪了。
中国市场失守:30万国产车秒杀百万豪车?
保时捷在中国的溃败,本质是被本土品牌”降维打击”了。以前说起百公里加速,保时捷911的3秒多就能让土豪们疯狂买单。现在呢?20多万的比亚迪汉EV就能跑进3.9秒,30多万的小鹏G9更是3.09秒,价格只有保时捷的三分之一。
网友说得扎心:”现在谁还看百公里加速啊?国产车上的冰箱彩电、后排按摩、城市NOA,保时捷有吗?”确实,当理想L9用”移动的家”概念征服中产,当蔚来ET9靠”行政级”体验抢走老板们,保时捷还在死磕机械性能,这就叫刻舟求剑。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乘联会显示,2025年前8个月,豪华燃油车促销幅度普遍超25%,而新能源车只有10.7%。保时捷为了保销量,不得不放下身段打折,但越降价越掉价,陷入恶性循环。反观比亚迪、蔚来等品牌,不仅不降价,还在不断上探价格天花板,80万的仰望U8、100万的蔚来ET9照样有人买单。
更讽刺的是,保时捷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今年9月刚发布中国专属车载系统,结果被网友群嘲:”2025年才想起来搞车机本土化?早干嘛去了?”这种后知后觉,注定让它在中国市场越混越差。
战略迷失:燃油车放不下,电动车搞不定
保时捷现在的处境,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燃油车方面,911虽然还是信仰,但销量下滑5%是不争的事实;电动车方面,Taycan卖不动,Macan EV刚上市就面临小米SU7 Ultra的围剿。于是管理层想出个”聪明”主意: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推迟电动车计划。
具体操作有多魔幻?原计划纯电旗舰SUV改成先推燃油版,911要扩充更多内燃机车型,连Cayenne都要保留燃油版到2030年代。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投资者用脚投票,自2022年上市巅峰后,保时捷股价已经腰斩,今年更是被踢出德国DAX指数。
对比BBA的转型策略,保时捷显得尤其拧巴。奔驰虽然也放慢电动化,但至少保住了迈巴赫等高端车型的利润;宝马坚持”油电同平台”,成本控制得更好;奥迪直接抱华为大腿,Q6L e-tron搭载华为智驾后订单暴涨。而保时捷呢?既舍不得燃油车的利润,又搞不定电动车的技术,只能在中间反复横跳。
最致命的是,保时捷把中国研发中心当成了”遮羞布”,号称要开发本土化系统,但明眼人都知道,没有核心技术积累,光靠博泰车联这种合作伙伴,根本玩不过华为、小鹏这些本土玩家。有业内人士透露,保时捷中国团队连基础的软件迭代都做不了,每次更新都要德国总部审批,”等他们改完,市场早就变天了”。
未来启示:豪车品牌的傲慢与偏见
保时捷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传统豪华品牌的缩影。当中国消费者不再为Logo买单,当30万国产车就能提供百万豪车的体验,这些百年品牌的护城河正在崩塌。数据显示,2025年3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份额已经超过50%,而三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5%。
特斯拉Model S/X的停售,跟保时捷的困境如出一辙。这两款曾经的”电动图腾”,2024年在中国销量不足2000辆,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场。究其原因,还是放不下”技术傲慢”,以为靠加速快就能征服市场,结果被国产车型用智能体验按在地上摩擦。
现在保时捷把宝押在了新任CEO迈克尔·莱特斯身上,这位前迈凯伦CEO确实有两把刷子,当年把720S打造成爆款。但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中国市场崩盘、电动化战略反复、利润率近乎归零。有分析师调侃:”莱特斯怕是要成’接盘侠’,毕竟神仙也难救现在的保时捷。”
其实保时捷不是没有机会。如果能像宝马那样放下身段,跟中国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如果能像奔驰那样聚焦高端市场,保住品牌溢价;如果能像奥迪那样果断转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从目前的战略调整来看,它选择了最保守的路——靠燃油车续命,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后说个扎心的细节: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成立后,首款产品居然是”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网友评论亮了:”2025年了,还在搞车机系统?人家都开始玩城市NOA了!”或许正如一位汽车行业老兵感叹的:”当保时捷开始研究怎么让导航躲避拥堵时,就已经输了。”
保时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当百年品牌的傲慢遇上中国速度的冲击,倒下的可能不只是销量,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