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伪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在本质上未曾保持对汽车产业的敬畏,与其说是科技技术,不如说是宣传话术,不仅是鸡肋,甚至影响用户安危,理应被整顿。
“抠了半天特斯拉的门把手,我才搞定这个‘跷跷板’。上次另一台电车也是隐藏式门把手,我站门口等了好久才弹出来。”
小袁对朋友们抱怨打网约车时,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不便。“你可以不用烦恼了,”一位友人笑着给她转发了前一天的新闻:工信部整顿隐藏式门把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应用隐藏式门把手愈加普遍。但也存在一些碰撞后断电不能打开、低温难以开门等情况,遭到消费者诟病。
5月8日晚间,工信部官网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从汽车产业到消费者,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隐藏式门把手”和其他“鸡肋功能”的讨论此起彼伏。
在《汽车公社》发布的评论区,除了隐藏式门把手,诸如全景天幕/天窗、完全取消物理按键的全屏幕、过亮的灯光等都被“集火”。
从五十年代豪华品牌试水至今,隐藏式门把手已有七十多年时间。但完备可靠的相关标准要求却长期没有建立。一方面,隐藏式门把手和其他“鸡肋功能”往往具备形式简洁、设计科技感等优点,被宣传为先进设计,另一方面却在人体工学、安全兜底以及相关标准法规方面存在缺漏。
隐藏式门把手等被斥责为“伪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核心矛盾在于形式与功能的失衡;在本质上未曾保持对汽车产业的敬畏,与其说是科技技术,不如说是宣传话术,不仅是鸡肋,甚至影响用户安危。
而工信部的“出手”,正是围绕解决核心矛盾、让汽车技术功能回到正轨,以用户安危、便利为导向。
正本清源,俨然已经成为产业趋于成熟的必经之路。
01
安全之门,扶正之手
“其实隐藏式门把手最早是1952年奔驰300 SL车型使用,作为豪华车尝鲜的设计。在当时的应用背景下,以这种小众形式出现,不会出现太多的负面影响。”业界专家这样告诉汽车公社记者。
据悉,隐藏式门把手的优点在于设计美观、避免破坏车身整体曲线,同时有利于降低风阻。因此在问世之后,漫长岁月里仅有日产GT-R(参数丨图片)、奔驰SLS AMG等少量车型采用,几乎都是超跑或者超豪华车型。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阶段,以特斯拉牵头,不少品牌从追求外观科技感、降低风阻和营销话术多角度出发,大量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并且衍生出按压弹出式、电控弹出式、触控感应式三大类。
·特斯拉Model S代表了电控弹出式,在车内设有电机,解锁后能自动弹出,锁车后自动隐藏,因此有些特斯拉用户辩解“特斯拉全部是机械式隐藏门把手”,属于忽略了特斯拉高端车型;
·特斯拉Model 3、Model Y是机械按压弹出式的典型,按压把手特定区域,另一头弹起,为了便利,往往用户会两只手同时操作;
·通过电容感应等方式实现触发电动弹出,需要用户触摸把手特定区域,这是触控感应式隐藏门把手,被国内多数造车新势力所采用。
不过由于国内外均长期缺少隐藏式门把手相关的法规标准,因而该功能往往难以经受极端场景的考验,可能暴露使用学习成本高、寻找操作不便、断电后失效、控制逻辑存在安全风险等瑕疵。
此次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该文件的起草单位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理想汽车母公司)等。
按照《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所提到的,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国内外均出现过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缺陷带来的伤亡案例。
如上文所述特斯拉Model S采用电控弹出式隐藏式门把手,曾经在2019年一起交通事故里导致人员死亡。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致死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未能及时打开,也成为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因此,《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调:
·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
·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实际上,安全兜底是所有汽车功能不可忽视的核心。“锦上添花”,需要有锦缎作为基地,才能承托绣花,而切不可本末倒置。
02
鸡肋功能,亟待整顿
5月9日,汽车公社在评论区,收到数百条读者留言,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一个产业点评和用户发声的渠道。
根据截至5月10日清晨两百多条评论看,最受批评的功能,包括全景天窗/天幕和全触屏无物理按键两大类,其他诸如过亮的车灯亮度、过高动力/大马力、电子档把等都被读者点名。
全景天窗/天幕被提及次数最多。尽管不少品牌会借助“科技感”、“星空顶”等话术强化营销效果,但实际使用中暴露出隔热差、易爆裂、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夏季车内温度飙升,即便配备遮阳帘,仍难逃“蒸笼”体验。同时天幕玻璃的更换费用动辄上万元,且胶条老化导致的漏水风险长期存在。
一些用户呼吁,车企应该标配物理遮阳装置或强化玻璃安全标准,避免“为颜值牺牲舒适”。
全触控屏幕与无物理按键被诟病频次紧随其后。与全景天窗影响体验有别,完全取消物理按键,构成了驾驶安全的隐形威胁。
特斯拉引领的“去按键化”风潮,将空调、灯光等功能集成于中控屏,虽提升了科技感,却增加了驾驶中的操作分心风险。尤其在紧急情况下,触控操作的延迟性和盲操困难可能酿成事故。
至于“大马力需要控制”,已经在3月小米SU7事故之后被广为讨论。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大马力后驱车的应用对驾驶员技术有要求,应该加设门槛。上个月,小米对SU7 Ultra进行“马力限制OTA”,只有获得成绩认可才能完全“解锁”所有动力,旨在提升安全性,但也引来一些用户的不满。
诟病“远光狗”的司机们,也纷纷提出“有些LED灯太亮”,希望能够控制车灯亮度,以防因为炫光造成安全隐患。
随着汽车技术和功能的衍生与进步,对“形式大于功能”设计思维的批判越发深入,隐藏式门把手的整顿仅是开端。工信部的举措,不仅是一次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对行业价值观的重塑——安全与实用应永远高于形式与噱头。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狂飙中,车企需警惕“创新陷阱”,避免让用户为“伪需求”买单。
未来的竞争,将是“核心功能可靠性”与“用户体验真实价值”的比拼。唯有回归本质,才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筛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石劼 编辑:陈心南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顾
独家丨推动极氪渠道变阵,林杰第一个大动作来了
极氪火速回归吉利,李书福预见了什么?
上海车展的合资车,越来越像“自己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