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流量高点的小米汽车正遭遇流量反噬。
5月10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动态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表态,折射出小米汽车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雷军
从小米SU7高速智驾事故,到锁定最大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危机层层叠加,小米的“至暗时刻”显然并未结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小米汽车正面临一轮又一轮的舆论考验,而这一系列风波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25年3月29日。当日,一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发生事故,造成3人死亡。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质疑,也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蒙上阴影。
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相关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小米SU7随即调整宣传口径,将“智驾”改为“辅助驾驶”,但负面影响已然形成。
紧接着,“工时门”争议让小米雪上加霜。有脉脉用户爆料称,小米内部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得低于11.5小时,低于8小时需写说明,工时靠后的员工可能被约谈甚至劝退。这一消息引发外界对其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的批评,进一步损害了其“与用户交朋友”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小米SU7 Ultra因虚假宣传问题再度陷入舆论漩涡。新车发布时宣称拥有1548匹最大马力,但在4月30日的1.7.0版本更新中,这一数值被限制到约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车主普遍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并削弱了产品价值。
此外,小米SU7 Ultra搭载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也备受质疑。官方曾宣传该设计具备“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可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并产生下压力。然而,部分车主通过实验证明,所谓的“双风道”设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无法显著提升散热性能。面对车主的不满,小米汽车回应称,该设计旨在“复刻原型车造型”,但并未正面回应功能性不足的问题。
目前,已有网友建立退车群,甚至有车主委托律师维权。还有网友发布视频联合声明,在三分钟的视频里,几十名车主晒出订单截图,明确要求小米退车。
多重危机冲击下,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5%,出现首次负增长。未来,如何快速修复品牌形象、重建市场信心,成为小米汽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破局者困境
在国内新势力车企中,小米汽车的发展堪称顺风顺水。从2022年首款车型上市至今,小米汽车凭借SU7一款车型便跻身国内新势力第一梯队。数据显示,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小米汽车便完成了第20万辆交付,成为国内最快达成这一目标的品牌。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然而,汽车与手机有着完全不同的使用场景。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小米SU7媲美甚至超过超跑的性能时,用户可能真的会在普通道路上跑出超过150km/h的速度;当小米发出全国都能用的智驾海报及Demo视频时,用户可能真的会把SU7当作自动驾驶车使用。极致的加速性能、智能驾驶等功能虽吸引眼球,却也涉及安全问题。生命的重量,是无法用性价比衡量的。
作为一家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小米凭借出色的传播能力赢得了大量关注和销量。但高关注度也意味着更高的审视标准。在汽车行业,仅靠营销出圈远远不够,产品质量与诚信经营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通过15—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公司。而在汽车行业的马拉松赛道上,能否从“现象级爆款”蜕变为“可持续巨头”,关键在于小米是否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守住用户信任与技术敬畏。这或许比单纯的销量数字更具决定性意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