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主动安全技术的讨论再次升温。起因是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赵哲伦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的反对,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隔空辩论。
这场争论迅速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尤其是蔚来智能驾驶产品与体验负责人黄鑫(Harry_AD)。他在今日凌晨发布了一篇长文,详细阐述了蔚来在主动安全领域的“心路历程”。以下是其核心观点:
第一阶段:速度提升是基础
AEB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两个速度维度:有效速度和最大刹停速度。前者确保系统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减轻伤害,而后者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完全避免碰撞。虽然这并非新技术,但不同车企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差异显著。例如,查阅奔驰在欧洲市场的AEB手册即可发现,其最高有效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检测范围扩大
传统的AEB测试仅需应对机动车、两轮车和行人(假人)等有限目标,因为法规评测也仅涵盖这些类型。然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蔚来及其部分同行开始将GOD(通用障碍物检测)纳入AEB系统中。这意味着,除了上述常见目标外,系统还能识别并响应诸如纸箱、锥桶等非标准障碍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扩展对误触发率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据黄鑫透露,目前真正实现GOD量产的车企数量仍不足五家,其技术难度可见一斑。
第三阶段:响应角度全面覆盖
通过事故场景库分析,蔚来团队发现即使引入GOD,仍有大量复杂场景未被覆盖,尤其是在面对不同角度穿行的两轮车时。为此,他们开发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第一代全角度AEB系统,可覆盖前向270度范围内的各种目标,无论其出现角度如何。
然而,黄鑫强调,无论是AEB还是其他主动安全功能,其实质都是一种概率学问题。场地测试即便能做到20次全部成功,也无法证明其100%的有效性,更无法量化误触发率。因此,单纯依赖测试数据评估安全性并不足够。
第四阶段:回归实际价值
黄鑫指出,真正的安全价值不应停留在技术参数或测试成绩上,而应体现在实际应用效果中。去年,蔚来通过持续优化主动安全系统,成功将车主的平均事故损失降低了25.2%,这一数据得到了四家保险合作伙伴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蔚来进一步推出了“安全价值共享计划”,旨在通过保费优惠等形式让车主切实感受到安全技术带来的经济收益。他认为,只有能够公开、客观地量化减少事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产品正途。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1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