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中国家电与新能源行业突然掀起一场 “退群风暴”—— 美的集团被曝要求全国售后服务商停止承接小米业务,成为首个公开与小米 “切割” 的行业友商。这场没有提前预告的合作终止,并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传统巨头与互联网新势力正面交锋的标志性事件,不仅撕开了小米生态链的隐性短板,更折射出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层变革。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 11 月下旬集中爆发。多位小米经销商向媒体证实,美的中国区通过区域负责人私下传达政策,要求所有售后服务商不得同时承接小米或格力的业务,重点针对空调售后及安装维修环节。尽管美的公关对外宣称 “不清楚此事”,并在后续补充声明中否认存在 “强制排他性合作行为”,但华东、华北等核心市场的头部服务商已陆续终止与小米的合作,西北部分区域零售商也透露收到了类似口头通知。一位不愿具名的美的内部员工直言,此次政策针对性极强,“今年小米空调的爆发式增长让美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0 月份就已经在内部明确了打压策略”。
小米空调的市场表现确实足以让行业老牌巨头警惕。2025 年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突破 540 万台,同比增幅高达 60%,凭借极致性价比快速抢占下沉市场份额,直接冲击了美的的基本盘。而售后体系成为美的反击的关键切口 —— 与传统家电企业深耕多年的线下服务网络不同,小米大家电业务依赖第三方外包售后,自建体系尚未成熟。对于空调这类需要专业安装的产品,头部服务商的流失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尤其是小米正在推进的中央空调等高端品类,更需要经过 3-6 个月磨合的专业团队支撑,短期难以通过非头部第三方补齐服务缺口。
这场 “退群” 风波的本质,是传统企业对生态扩张者的防御性反击。在家电售后领域,美的、格力等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渠道资源,对服务商拥有近乎 “垄断性” 的影响力,“二选一” 政策虽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禁止的排他性协议,但在实际执行中仍能快速落地。而小米面临的困境不止于此:2025 年房地产萎缩与国补退潮导致第三方售后网点订单普遍下滑,部分网点已面临停摆风险,在头部服务商流失的背景下,小米想要在短期内重建覆盖全国的专业售后网络,难度极大。有行业分析师预警,若小米无法在 2026 年 6 月前完成自有售后体系搭建,不仅高端化战略将受阻,甚至可能影响现有产品的市场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并非唯一与小米产生合作裂痕的企业。在汽车领域,小米曾与北汽达成代工合作,2024 年 7 月拿到独立造车资质后,生产企业名称从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标志着双方合作的实质性终止。而在销售渠道端,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上海首批授权门店之一的世纪公园店,被经销商改造为鸿蒙智行门店,原因包括小米对经销商考核严格、利润不及华为相关车型等因素。此外,小米投资的智驾公司纵目科技,因持续亏损、融资受阻于 2025 年年初变相解散,作为小米造车初期的核心供应链伙伴,其 “倒下” 也暴露了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生存压力。
尽管合作摩擦不断,但小米的生态开放战略并未停滞。2024 年 12 月,小米汽车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整合超 2.9 万个充电桩资源,实现跨品牌扫码即充,成为行业资源整合的典范。2025 年 3 月,雷军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宣布启动智能汽车生态开放战略,计划将自研的智能座舱系统、电机技术等开放给同行,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合作车型落地,创造 45 亿元新增利润。这种 “一边有人退群,一边有人入群” 的局面,恰恰反映了小米生态的双重属性:极致性价比带来的快速扩张,既吸引了寻求流量的合作伙伴,也引发了传统巨头的警惕,而生态链企业的稳定性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性,成为决定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从行业视角来看,美的 “退群” 事件揭开了互联网新势力与传统企业竞争的新维度。过去,小米凭借生态链模式快速切入多个领域,依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这种模式的短板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显现:过度依赖第三方导致供应链与服务体系稳定性不足,极致压价策略也让部分合作伙伴利润微薄,进而选择 “去小米化”。华米科技、石头科技等早期生态链企业,均通过自有品牌转型摆脱对小米的依赖,而美的此次的主动 “切割”,则是传统巨头对这种生态扩张模式的直接反击。
对于小米而言,这场风波或许是一次必要的成长阵痛。在空调业务端,小米已通过 “送装一体”“先送后装” 等模式灵活调整,试图通过非头部第三方服务商维持服务质量;在汽车领域,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开放生态等方式构建核心竞争力,SU7 Ultra 上市三天锁单量破万的成绩,也证明了其产品力的市场认可度。但如何在快速扩张与生态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从 “性价比驱动” 转向 “技术与服务双驱动”,仍是雷军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美的 “退群” 不是结束,而是行业竞争升级的开始。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的技术迭代加速,企业间的合作与博弈将更加频繁。对于小米来说,此次事件既是警示,也是优化生态结构的契机;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种竞争最终将推动资源向更高效的配置方向流动,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研发与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小米能否在这场生态博弈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能否补齐短板、凝聚合作伙伴的信任 —— 毕竟,生态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的大小,更在于共赢的稳定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武汉汽车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tfuv.com/news/5767.html